本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丝路与世界文明”,正是旨在弘扬丝路精神,提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以当代艺术形式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谋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梦想的实现。
如同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王镛在本届双年展画册前言中所说的:各国参展作品围绕“丝路与世界文明”同一主题,采用了从具象到抽象、从现实到超现实的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大多作品描绘古代丝路文明遗迹、各国风土人情和象征图像,但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也并非图解政治概念,而是注重表现丝路精神——表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尤其是表现当代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而不是对立冲突的精神。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本届中外参展作品的显著特征,是写实与浪漫两种风格交织、趋同与求异两种倾向并存。趋同与求异两种倾向之间的巨大张力,产生了东西方艺术交流融合而又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象。可以说,本届参展作品本身就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就是东西方文明在丝路题材上交流融合的艺术表现。位于中国美术馆1号厅的中外主题作品就是很好的印证。
总体来看,本届参展作品特别是外国作品的艺术质量明显高于往届。这些作品围绕同一个主题,采用了从具象到抽象、从现实到超现实的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大多作品描绘古代丝路文明遗迹、各国风土人情和象征图像,但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也并非图解政治概念,而是注重表现丝路精神——表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尤其是表现当代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而不是对立冲突的精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填补当前大型“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的空白,组委会专门组织国内美术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件大体量的主题作品:一件是郑百重先生创作的6米长的国画《海上丝路新篇章》,一件是冯路敏等合作的8米长的油画《丝绸之路新篇章》。
国画《海上丝路新篇章》的作者通过把历史和现实题材相结合,将古今海上丝路标志性场景艺术化、巧妙地置于同一时空,表现从中国泉州港开始,沿东方明珠上海港到日本奈良、新加坡金沙湾、文莱、马来西亚皇宫等,描绘出海上航运密布、东来西往如织的繁荣景象,呈现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作者运用当代工笔重彩技法,传承了青绿山水的瑰丽和苍润,拓展了中国画在表现域外风情时的艺术语言,全面展现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作为本届北京双年展大型主题绘画,油画《丝绸之路新篇章》立足广阔的空间视角,用现实主义的写实语言,全景式展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当今世界所焕发出的旺盛生命力和时代精神。画面远景着重刻画沿线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貌;中景起始于中国西安大雁塔的一条由公路、铁路、桥梁组成的平坦大路蜿蜒向前,将中国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亚欧国家紧密连接在一起,其间贯穿着“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符号,如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和谐号”动车等;近景则用中欧班列串联,依次描绘基础设施援建工人、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孔子学院等,表现出“一带一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热烈场景。
作为“一带一路”精神最早的领悟者,中国艺术家的参展作品以题材的广泛性,形态的多元性,以及手法的多样性精彩地回应了“丝路与世界文明”这一主题。位于美术馆内的2号厅:中国主题作品(国画);3号厅:中国主题作品(油画)。在中国艺术家的笔下,无论是古道明月、梵音涟漪,还是援非医疗队;无论是神秘的燃灯节、苦水社火,还是今日都市的微生活;无论是逍遥游、万物生,还是跨越亚欧大陆的高铁;无论是罗盘、指南针,还是海上丝路的全图胜景,无不或高亢,或低吟地叙述着丝绸之路这条历史上最为古老,世界上最为绵长的人类互通共荣之路。
在作品的现场,迷人的古道气息与生机勃勃的时代气象交互相生,诱人的味道弥散于历史的天空,入人心目,沁人心脾。比起传统的再现手法,艺术家们似乎更愿意将作品当作文化符码来加以建构,由此所洋溢出的象征、隐喻、寓言的意味,将观者带入冥思与遐想。
2002年开始筹备“2003•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迄今已经15年了。15年来,北京双年展从蹒跚学步的儿童,逐渐成长为风华正茂的少年,虽然经验还不够丰富,但充满青春的朝气、生命的活力和未来的希望。15年来,北京双年展的参展国数量,从首届的45国增加到第七届的102国,已跃居世界国际艺术双年展首位,表明北京双年展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提升,也为千年文化古都北京增添了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迷人风采。
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和干道,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和象征。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优势互补,人类谋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梦想,构成了亘古常新的丝路精神。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所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本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丝路与世界文明”,正是旨在弘扬丝路精神,提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以当代艺术形式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谋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梦想的实现。
整理编辑:吾蕾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