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凌
在美术学院的版画教学中,创作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所设置的课时任务,他们进校以后,经过三年系统的专业学习,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方法,如:基础造型、色彩设制、专业技巧、构图能力等。三年级以后,主要进人本专业的创作阶,这是学生最艰辛的一年,他们要将三年中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毕业创作中去,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业,迎接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检验和考核。
毕业创作做为学院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家都很重视,人们对此希望值一直很高。然而在目前的一些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常常是已知的学识理论和技术规范与学生的表现意图相脱节,对于教与学双方都颇具难度。不仅如此,我们在总结经验时,又往往习惯总是单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从“授业”技巧和途径方面去寻找原因,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至少是有欠全面和科学的。学院教学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只有在社会大环境下结合学院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分析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大家都知道,长期以来,中国版画的发展主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十九世纪黒白木刻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成就及风格,井没有根据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去建立新的创作观和艺术观。而是一直沿着老一辈所走过的路在重复,之所以如此,除了历史原因之外,从根本上讲同落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水平有直接关系。80年代后,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美术发展的大潮,在这个浪潮中,中国版画也开始觉醒,它一改过去单一的黑白木刻形式,向国际版画靠拢,铜版、石版、丝网版三大版种的兴起,给现代版画的发展带来了一片生机。对版画语言、版画技法以及自身规律的研究与探讨已成为自80年代以来学院派的主流。但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全盘西化”之路。所以除了技术的引进之外,也导致了文化上自觉与不自觉地按照西方人的要求和暗示来进行思维和操作,因而不可避免的在许多作品中出现了片面模仿,表面化,而频频趋于雷同的现象也很严重。这种现象不仅在学院里学生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在中国现代版画发展过程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承认版画在发展,但是它只注重了一个方面,即艺术形式与技术手段,而在另一个方面却暴露出它的薄弱与不足,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精神有所漠视,而逐渐地失落;对艺术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不重视作品的内在含量与意境创造,而趋于浅薄的视觉形式;对当代文化的研究盲目“与国际接轨”的方面,而患了“失语症”,对现实社会缺少热情关注,作品普遍显示出思想感情的惨白。面对这种现实,我们不得不提问,版画作为艺术品,它存在的价值在哪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的反思。
几千年来,中国人有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由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人文艺术和以佛教、道教为对象的宗教艺术,以及儒道佛美学思想的互渗互补,集中构成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它追求“空灵”而“充实”,“含蓄”而“完美”,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文化气质,是我们文化的根基,对此我们不能丢失。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广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使西方美术之“用”融人中国文化之“体”,来表达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及时代文化焦点,使中国绘画传统不断向现代转换,这才是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目的。
近二十年来,中国版画正是由沉寂、觉醒经引进、学习、直至思考、求新和发展,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世纪、动荡的世纪,表现在艺术上则是一个混沌的世纪,此话有一定的道理。混沌是旧秩序的终点,也是新秩序的开始,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和条件下,学院教学和艺术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自进行,它同样需要走过一个混沌的路程,近二十年来,中国版画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学院版画创作与教学,这当是不争的事实。
从学院自身来讲,过去几十年延续下来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变的定律和大纲,所有的教学都要在这个大纲之下来实施。学校对教师有特定的要求,教师对学生也是如此。作为教师,要完成学校对他规定的课时任务和课程内容,并且要有符合大纲的教学成果,从这层意义上说,无论教师多么开明也决不会让他的学生像专业艺术家或者办个人展览那样随心所欲,自由发挥。他会考虑到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虑到自身利益的得失,这个自身利益体现在教学中就是(1)希望自己的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较强的基本功和专业技能;(2)希望能有作品入选全国性美展,并能获奖。然而在今天的美术教育中,这是不是最成功的、最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检验标准呢?我认为是值得讨论的。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讲,不应该带有太多的功利主义思想,如果一个人为了获得什么而进行创作,那作品的艺术价值就值得怀疑。参展没有错,但是不能太勉强,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目标,在创作教学中如果过多地强调功利主义,对学生整体索质和人格的培养必定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另一种倾向:学生为了能参展,就会放弃自己原有的艺术追求,挖空心思去寻找题材和内容,但这个内容是为了迎合展览,并非自己的真实体验。结果带来的恰恰和自己的愿望相反,越搞越不象样了。以致最后完全丢失了自己。学生很苦恼、也很茫然,这种情况在历届毕业班中已经屡见不鲜了。
我认为创作教学与其它学科不同,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它是艺术家内心世界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不能人云亦云,或干涉太多,不能将教师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即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有些想法不够成熟,作为教师也不宜轻易地就去否定它,而是要善于发现那些不成熟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让他们有信心和勇气探索下去,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反之,如果总是习惯于否定干涉,或过多强调基础与技巧,强调形式的完美性和功利主义思想,就极易抑制学生的才思,挫伤他们的创作勇气。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刻板、单一、窒息活力和缺乏生机。目前在相当一些美术院校中毕业班的创作情况也正是如此。
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基本上出生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天起,所伴随的社会主旋律就是基于个性解放基调上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观念更新。宽松活跃、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优越的生活条件、清新的生存空间造就了他们思维敏捷、活跃、多变、富于浪漫的性格特征。他们心理上没有沉重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负荷,也不具备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和迷茫,普遍有种飘忽不定的心理状态。反映在创作中,表现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不扎实,仅仅趋于表面,习惯和热衷于媒体的感受和模仿,而对身临其境的现实生活不去做认真的观察与思考。今天的人,他们想什么、做什么、追求什么,也没有兴趣找更多的探索和研究。有的毕业生在创作草图阶段,表现意图和方法可以变换很多次都不能定位、这种变换井不是探索,而是始终找不到自己创作的切人点。今天这样想、明天可能很快就自我否定了。一个学期过去之后,仍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想法与内容,这种情况不止是我们学校,在其它美术院校中同样存在,最后老师不得不帮他们选题。这种学生并不是基础差搞不出来,而是飘忽不定的心理状态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创作,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创作质量。这几年在毕业展览作品中,虽然面貌多了、样式多了,但是有深度的作品仍然是少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由此,如何引导学生深人杜会生活实际,体验和感知现代人内在思想感情,从而使自己的生活空间得以扩展,进而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革命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改变着我们的传统习惯和理论标准,并不断的拓展与延伸,从而引发出全新的观念。一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旧有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这是事实,它需要调整和更新。学校和教师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重新设计,以此来面对今天的教育。
首先,我认为创作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要更多地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因为它和一般基础训练不同,基础训练在室内通过一个具体的对象就能完成,而创作教学却是让学生把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验通过自己内心感悟之后,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说:体验越多,内心的感悟也就越多,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就越成熟、越深到。当把它转换为作品时也就会越生动、越感人。然而今天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都是出了校门进校门,生活的空间和范围很小,对生活和杜会的认识、理解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作品必然是单薄的、缺少力度的。许多学生在创作课堂上,为了完成作业,没有想法怎么办?只好拿着别人的东西去模仿、去拼凑、这种结果同我们的企盼相去基远。我们的方针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创作教学这个过程,真正理解和懂得什么是“创作”,所谓创作是一个艺术家思想和内在精神世界升华之后的产物。为什么人们会将一幅非常生动的作品称之为“生命转换的艺术”?其实在这里它是指作品中再现了艺术家的思想、灵魂和内在的精神世界,而我们教学的目的正是希望学生能达到这种境界,我认为那才是一种成功的教学。从这层意义上说,加强社会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扩展了我们教学的空间,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获取知识、积累创作素材的领域。从很多例子可以证明,那些社会阅历丰富的学生,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他们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艺术追求,并能为此勤奋地探索下去,这就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实践的各种磨合中,使自己懂得了应该如何去生活、去学习、去奋斗。同时在教学方式上要将过去单一的灌输模式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己探索知识、获取信息,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成长,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力争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宜的教育指导。在这里,教师不是单纯把现有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完全融合于当前社会,而是要引导学生基于一定的价值观,对现存的社会现象和流行观点做出独立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除此之外,对于培养目标我们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譬如:美术学院是应着眼于培养艺术家,还是培养有专业技术能力的艺术人才?我以为如果是后者,那么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十分重要,当学生走出校门时,他不会和社会相脱节,至少他有能力生存,能为社会提供服务。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谈及是否可以发展成为艺术家。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具备同成就为一个艺术家也并不矛盾,现代艺术的发展已经打破了架上绘画或者墙上平面展示的传统,它在环境立意上己将平面与空间,视觉与想象,单维与多维高度结合起来。这种整体的策划与处理不仅是现代艺术家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也应是我们艺术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21世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习与生存、生命的意义相关联。
其次,面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急剧发展,教师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他们不可能象过去那样被看做是某种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他只需传授这一知识即可。如果教师不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努力学习、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新理论,不研究和把握时代的脉搏,很快他们会完全丧失在学生面前的优越性和权威形象,难以胜任教师角色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多种教学实验,以便把最新的学术思想、观点和技术水平介绍给学生。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对我影响极深,它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他们要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开放,井随时准备将自己的假定由事实来检验,甚至承认错误。传授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教师的责任”。那么教师的勤奋和努力,以及对新知识、新领城、新思想、新技术的探索与追求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将是何等的重要就不言而喻了。
再次,教师要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学生,要及时了解他们在读什么、听什么、想什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平等的关系。通过对话“互通有无”、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达成相互理解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氛围。同时,在强调个性、注重个人生活体验的今天,作为教师帮助他们的学生正确理解本民族文化精神与艺术内涵的特定要求,增强当代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把握,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以及内心情感的承受力,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的版画创作放学,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学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与时代精神,那就不能单方面从某一点去解决问题,而要全方位地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领域进行调整与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才能将教学推向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
作者简介:
张凌,198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女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其版画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种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国体育博物馆、神州版画博物馆、哈尔滨艺术宫版画博物馆、贵阳美术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馆、鲁迅美术纪念馆、英国木版基金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省美术家协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中央美院、湖北美院、四川美院、深圳画院、安徽省文联、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组委会、澳门美术家协会、国家画院等收藏。
编辑整理:吾蕾
扫一扫 访问微官方